:::

近未來 / 進未來 / 敬未來
流行音樂、時尚藝術、文化展覽

集結流行音樂與流行文化,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不僅是流行音樂表演場所,更是以流行音樂產業出發、描述流行文化與生活型態的機能型園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建築由美國 RUR Architecture 設計,建築靈感來自古羅馬廣場,利用環形空間結合藝術、商業、市集和演出活動,希望藉由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市民及海外觀光客之廣泛利用,打造一座 24 小時具備不同使用方式的「機能建築」。南北基地由造型天橋串聯,三棟主建築位於同一水平線,除加強整體建築的統一性,也以視覺軸線引領參觀者至不同目的地。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介於南港車站與捷運藍線昆陽站之間,採複合型園區設置,基地面積 8.96 公頃,以市民大道區隔為北基地及戶外表演空間。可容納 5,000 人、專屬流行音樂演出的中大型表演場地「表演廳」座落於北基地,另一側則有以主題策展方式呈現臺灣流行音樂光榮歷史與各種面貌的「文化館」、以培育臺灣音樂人才為目標的「產業區」等場館。

1950s

分裂與新生
台灣流行音樂的起點

1950年代代表圖

1960s

第一個關鍵世代
現代音樂浪潮的興起

1960年代代表圖

1970s

校園民歌流行,帶動產業發展

1970年代代表圖

1980s

從民歌時代
到流行歌曲演變

1980年代代表圖

1990s

華語流行音樂盛世
經典金曲席捲全亞洲

1990年代代表圖

2000s

音訊數位化
改變音樂生態與習慣

2000年代代表圖

2010s

行動裝置崛起
數位音樂產業新樣貌

2010年代代表圖

2020s

串流平台熱潮
讓每個人都能被發現

2020年代代表圖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座落於南港車站與昆陽捷運站間,是一座環繞型的複合式園區。北流具各式展演、文化紀錄與產業發展等多重功能,不僅是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心臟,更是音樂人所熟悉的家、愛樂民眾的新世界。

音樂,是屬於每個人的。北流的初生,在地亦國際、親民且友善。對於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而言,北流除了是從產製到演出、孕育音樂最友善的基地;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北流更是接觸音樂文化、欣賞音樂演出最親近的場域。放眼望去舒適寬敞的園區,亦是落實「音樂即生活、生活有音樂」的最佳示範。

在北流,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聲響,盡情聆聽喜愛的音樂,也能自由發出獨特的生命之音。

表演廳

表演廳

北流表演廳是專為音樂展演設計的中型場館,地上五層、地下三層殼狀造型,可容納約 5,000 名觀眾,彌補了過去臺灣對於中型室內展演場地的需求。為提供音樂人完善的演出空間,北流表演廳具備四大基礎設施「北流四寶」,包含世界頂級音響品牌之一「法國 L-Acoustics K2 音響系統」、「隔音門」、「電動舞台」、「母桁架」,提供音樂工作者方便與高品質的舞臺。 北流扶植各種形式的音樂展演,包含演唱會、音樂劇、脫口秀等。表演廳提供新銳音樂人猶如「第二哩路」的跳躍空間,鼓勵各型態音樂新血,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探索邁向挑戰,並靠近未來。表演廳也支持演出經驗豐富的音樂人嘗試嶄新的演出風格,進行更多想像與發揮。

文化館

文化館為地上六層、地下一層的立方體建築,為臺灣第一座以音樂為主軸的展覽空間。 北流文化館身為國內第一座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展覽館,期望能擔任承先啟後的角色,將重要史料匯集,傳承臺灣流行音樂文化。館內規畫常設展及特展,常設展透過紅外線語音導覽與多元互動裝置,整理展示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讓民眾瞭解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脈絡。北流會陸續引進國際間各類音樂藝術相關精彩展覽,全球樂迷透過這裡,能更深入認識流行音樂的文化脈絡與百花齊放,對音樂與藝術的感動更加深刻。

文化館
產業區

產業區

流行音樂除了現場展演,前端的產製更是育成音樂作品重要的環節,於是北流串連起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提供便利的資源,以培育新一代的音樂產業人才為要務。產業區的建築外觀為發光水晶體造型,結合展演空間、產業育成空間,具多功能用途。共有四間音樂展演空間(Live House),分別可容納 200 至 1,600 人;另規劃音樂教室、練團室、辦公室、錄音室和音樂主題餐廳等設施,期望產業區能成為流行音樂產業人才之搖籃,並藉由周邊的餐飲及零售商店配套,吸引人潮聚集。唯有音樂品質的全面提升,與世代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才能永續臺灣流行音樂在華人音樂中的領導地位。

戶外表演空間

戶外表演空間位於文化館與產業區之間,佔地長約 100 公尺、寬約 35 公尺,可容納約 3,000 人,與北基地的戶外廣場串聯,可做為一般大眾休閒遊憩場所,亦可舉辦創意市集、音樂饗宴、街頭表演等各類型活動,強化公共空間屬性,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戶外表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