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對音樂產業抱持信心,預估2030音樂產值將達501億美元
編譯:袁永興
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的報告Music In The Air指出,在2030年,全球唱片音樂行業的年營業額將達到501億美元。相比高盛先前在2022年6月發布的報告,對同一年的預測532億美元,實際數字下降了5.8%。報告中預測2023年至2030年的音樂產業平均複合增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為+8.6%,同一期間(2023年至2030年)音樂串流增長的CAGR預測也保持「不變」,為+11%。全球音樂版權收入以7.6%增長,高於其先前的預測5.9%,而現場音樂收入則以5%增長。但有一個特定因素影響了高盛對唱片業收入預測的下調,那就是去年(2022年)全球唱片音樂串流收入的增長速度低於高盛的預期。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的數據,2022年唱片音樂收入以恆定匯率計算同比增長了9.0%,實際上超出了高盛的預期(同比增長7.8%),得益於實體音樂、表演版權和影音同步授權等領域。然而根據IFPI的數據,去年唱片音樂串流收入的官方增長率(以恆定匯率計算,同比增長11.5%)低於高盛對這一領域在2022年的預測(同比增長14.5%)。
(圖/unsplash)
至於2023年本身呢?高盛預測今年全球錄製音樂將有7.5%的年增長,音樂出版部分則有8.2%的年增長,高於高盛之前預測的5.6%。然而對2023年串流收入預測則有所下調:高盛預計2023年全球音樂串流收入為11.9%年增長率,低於之前預測的13.0%。
此外,去年全球錄製音樂收入中有6%來自“新興平台”,帶來約於15.7億美元的收益。高盛表示,TikTok去年對音樂產業貢獻了14%,大約為2.2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YouTube Shorts(8%,約1.26億美元)和Instagram Reels(5%,約7,700萬美元)。高盛對“新興平台”在錄製音樂未來的貢獻表達樂觀,預計到2030年,“新興平台”將占全球錄製音樂收入的14%。
高盛對音樂產業的大型公司展現信心。團隊將環球音樂集團和Live Nation評為“買入”,並將去年報告中根本並未進行評級的華納音樂集團也列入了“買入”。另外,Spotify與騰訊音樂娛樂則列為“中立”(去年騰訊音樂娛樂的股票被評為“賣出”),最有趣的是對位在巴黎的數位音樂公司believe升級為“買入”。
在關於串流盈利模式的預測中,高盛指出「串流報酬模式需要調整、並且積極防止流量詐欺情況」。現在的比例分潤模式需要進化發展,因為越來越多的歌曲上傳到串流平台,假性與偽造的流量增加會帶來分潤問題,以及演算法傾向於推播較低版權費用的內容。
(圖/unsplash)
SoundCloud目前採用的「粉絲動力」(Fan-powered)支付模式,以及環球音樂集團總裁Sir Lucian Grainge今年提出的 「藝人核心」(Artist-centric)模式便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發展。目前,所有主要的串流服務在權利人的分潤時都使用比例模式(Pro-rata Payment)。在比例模式中,用戶的月費產生總收入,從中按照所有聽歌時間的比例分配收入,因此該模式偏向於大者恆大,受歡迎歌曲的權利人獲得更多的分潤。
在另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型User-centric Model中,權利人的版稅會基於個別用戶的聽歌次數進行計算分潤:用戶聽了多少不同的歌曲,以及聽了多少次。如果相關用戶那一個月裡只聽了一首歌曲,那麼他/她的整個月費將支付給該曲目的權利人。因此,與比例模型相比的不同之處在於,原則上它會增加獨立藝人/獨特歌曲權利人的版稅,而熱門歌曲的分潤則會減少。舉例來說,如果我一個月付10美元,但我都只在聽同一張專輯,那我月繳的10美元就全部分給到這張專輯的擁有者。換言之我交的錢會真正給到我喜歡的音樂上,而不會是以現在的分潤規則,全部丟進大分母後再按照分子上的每首歌曲播放量成以加總比例,這樣分給較冷門獨立歌手的錢當然少得可憐。
(圖/unsplash)
對於音樂串流平台的經營高盛表示,除了調漲訂閱月費之外,透過對用戶群體進行定價區隔服務的細分,會讓音樂產業有機會改善變現能力,讓藝人的歌曲能為平台帶來相匹配的價值。
資料來源:◎ GoldmanSachs + MusicBusinessWorldWide + MixmagMENA + musi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