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興發現|原創母語音樂的未來趨勢、機會與挑戰(上)
原創母語音樂的未來趨勢、機會與挑戰(上) 文:袁永興
原民母語的原創音樂歌曲,無論新創或取樣古調融合,一直以來在商業市場上處於相對小眾的位置。然而,在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和全球化的推動下,這類音樂的發展近年來正在邁入新的階段。未來是否能突破現有困境、進一步擴展市場,還是依舊維持在分眾文化的定位?原民音樂人阿洛認為「母語不能停留在教育文化工作裡面,需要有發展」,Suming舒米恩則認為母語音樂的發展瓶頸是「要如何擴大市場、如何提升產業能量」,而要「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音樂」則是未來趨勢。尤其AI的運用,母語音樂有必要學習和發展這樣的技術。
因此,我們從科技、產業變革與全球化三大面向,分析原創母語音樂的發展、進一步探討可能的機會與挑戰。
一、科技的影響(串流、AI 與數位創作):
1. 串流平台與演算法推薦的挑戰與機會。現今音樂市場的消費主力已由實體轉向串流,如 Spotify、Apple Music、KKBOX、YouTube Music 等。然而,這些平台的演算法向來優先推薦全球主流語言的音樂,這使得母語音樂難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機會是,串流平台逐步強化在地語言內容的推薦機制,例如 Spotify 在部分地區推出地方語言歌單,提升母語音樂的曝光率,社群媒體(如 TikTok、IG Reels、YouTube Shorts)讓短影音成為推廣母語音樂的重要管道,使小眾音樂有機會藉由病毒式行銷擴大受眾。挑戰則在於,母語歌曲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若無強大社群行銷策略,難以突破串流平台的推薦障礙,因為演算法推薦仍偏向市場規模較大的語言,母語音樂的可見度仍需仰賴特定族群的支持。
2. AI 創作與母語音樂的發展。AI 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音樂創作變得更加便捷,如Google的MusicLM、OpenAI的Jukebox可透過簡單的文本輸入生成音樂。對於母語音樂而言,AI可以提供的機會是協助生成母語歌詞與旋律,降低創作門檻,使更多音樂人能嘗試母語創作,再者AI技術可以提升母語歌曲的語音合成品質,讓更多語言能夠被「數位化保存」。但挑戰是AI訓練數據可能不足,導致母語音樂的生成品質不如預期。而母語文化與情感層面的表達仍需仰賴人工創作,AI 難以完全取代真實人類的創造力。
- 產業變革--市場機制與音樂生態系統的影響:
1. 獎項與補助的影響。母語原創音樂大賽、金曲獎、金音獎等音樂獎項對於母語歌曲的推廣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過度依賴補助又可能導致產業發展受限與傾斜。機會是獎項與補助提升母語音樂的曝光度,讓更多聽眾認識這些作品,政府與文化機構持續推動母語音樂教育,讓更多年輕世代願意創作與欣賞母語音樂。而挑戰是市場發展動能仍然不足,若無法建立穩定的商業模式,音樂人仍需仰賴補助維持創作。此外缺乏國際化資源,與全球音樂產業接軌也有難度。
2. 演出與周邊市場的發展。母語音樂的商業模式不僅限於音樂銷售,演唱會、音樂節、品牌合作等都是重要的收益來源。機會上,本土音樂節持續穩定發展可提供母語音樂表演的舞台,今年2025阿米斯音樂節宣布在11/8、11/9兩天在Pacifaran都蘭鼻台東都蘭部落舉行便是一例。另外,品牌合作與影視授權上,如母語歌曲被收入影視劇原聲帶都可擴大影響力。但挑戰是原創母語音樂的受眾相對有限,再者演唱會票房與周邊收益亦較難支撐大型製作。
三、全球化的影響--國際市場與文化融合:
全球化帶來了音樂市場的多元化,讓更多語言的音樂得以進入國際市場,但也成了紅海加劇競爭。在國際市場的機會上,世界音樂(World Music)市場一直正在成長,Peter Gabriel創建的知名音樂節WOMAD已有四十五年歷史,而如韓語、西班牙語歌曲在全球商業市場的成功崛起,也為母語音樂提供了可借鏡之參考。至於在文化融合的層面上,如何在全球市場保持母語音樂的文化特色,同時吸引不同語言的聽眾?以及跨語言合作與融合曲風是否會影響母語音樂的獨特性?則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此外,阿米斯音樂節國際策劃人努濃•布海表示,當今流行的音樂 AI 相關工具,只要輸入臺灣原住民或臺灣原民文化等相關指示(prompts),生成出來的東西都還是偏非洲或美國印第安人等世界級對原民的刻板印象,沒辦法因應地方化給予適切的素材。顯見導入臺灣原民內容到音樂 AI 工具,還是得由臺灣自己研發會比較好。
那麼有哪些可以幫助原民母語歌曲增加受眾的商業模式呢?我們將在下一篇「原創母語音樂的未來趨勢、機會與挑戰」延伸探討。
立刻加入北流 Line@(https://page.line.me/?accountId=taipeimusiccenter)
訂閱北流電子報(https://tmc.taipei/support/#edm)